无锡的多事之秋:舆情和桥梁一齐侧翻,政府应对能力受质疑
十月江南草未凋,无锡却进入了多事之秋。
10月10日傍晚,无锡312国道发生桥面侧翻事故,共造成3人死亡,2人受伤。
10月11日晚间,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发生一起沉船事故。
10月13日中午,无锡市鹅湖镇一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,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,10人受伤。
频发的事故,使得这一座以“富饶安逸”、“苏南模式”闻名的太湖明珠之城,一时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,在这个十月终究难得安逸。
和桥梁一齐侧翻的舆情
上周四傍晚,一段“无锡高架桥坍塌事故”的现场视频,开始在社交媒体传播。由于事发突然,以及现场视频的巨大冲击力,全国公众的视线开始聚焦无锡,但当地政府却沉默良久。
据新京报舆情监测数据显示,“无锡高架桥坍塌”事件的全网舆情在事发当晚8点前后达到顶峰,而在媒体跟进事件进展,持续报道的同时,无锡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却连发两条无关信息,被网友质问“官微是被外包了吗?”
在事故发生9小时后,中国交通广播记者现场采访时,遭遇阻拦,被执法人员要求不能跨越封锁线。记者现场连线政府值班热线,对方却表示不知详情,而宣传部门的电话持续无人接听。随后,多家媒体以“值班热线表示不知详情,无锡市政府新闻办微博只字未提”为题进行转发。
直至事发后近12小时,无锡市政府官方通报才姗姗来迟,但却惜字如金,公众只能了解到事故现场“3人死亡,2人受伤”、“初步分析,侧翻系运输车辆超载所致”这样有限的信息。
对于此类重大突发事件,当地政府在消息获取以及舆情响应方面,均未能体现出时效性,官方渠道的信息发布远远滞后于其他大众媒体,从而错过了信息发布的最佳时间,丧失了事件的主动权和解释权。与此同时,官方的滞后反应点燃了部分网友的负面情绪,舆情如同高架桥般,一同侧翻了。
“无锡发布”灭火不成反添柴
就在高架桥侧翻事故发生的3天之后,无锡当地一家小吃店又发生了严重的燃气爆燃,导致9人死亡。事故的接连发生,让众多网友唏嘘不已,“无锡怎么了”、“无锡难道中邪了”等类似评论屡见不鲜。
10月13日晚9点,“无锡发布”发表了一篇题为《在重大事故面前,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》的短评,文章第一段后半部分写道:“比事故原因、 调查结果飞得更快的是各种敲锣打鼓似的视频传播,是弹眼落睛的网络谣言,是朋友圈里你来我往、似真似假的揣测、别处新闻的嫁接,是自媒体假慈悲博眼球式的祈祷……在官方通报到来之前,网络见证了一拨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,悲情的意味很少。”
这篇文章发表后,再次引发了次生舆情,无锡宣传部门广遭网友诟病,仅仅半个小时左右,该文章就被删除。
其实在重大突发事故面前,很少有人会以个体命运的悲剧冷血取笑,而网友对事故的围观,实质上是一种对地方政府的职责监督,倒逼其早日查清问题,及时追责,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。
今日澎湃新闻也发表评论称,在惨烈事故发生之后,需要全社会的共情和一齐担当,但无论如何,网民不是政府处理事故的“假想敌”,不该用“自嗨”、“弹眼落睛”、“假慈悲”的刻薄话来奚落网民对事故的关心。
上游新闻也认为,无锡官方信息发布的速度应跑赢网民的质疑,而非刻薄指责网友,使自身再陷舆情。
无锡落后的舆情应对能力
事故发生后,政府的应对、处置总会成为公众的第一关切点,政府的言行也会被放到舆论聚光灯下审视和解读,而无锡市的舆情应对能力,似乎始终有待提升。
人民网曾盘点分析2015年江苏13市的舆情应对能力,“无锡市委副书记跳塔自杀”、“无锡空气臭味事件”两起案例入选,但当地政府两起事件的应对能力评分均未超过及格线。
人民网在点评中称,一次到位的舆情处置方式已经不再适用,无锡的相关部门,不能只是自说自话,现实问题不解决,质疑的根源也就不会消除。
一次次的事故经验告诉我们,“防火、防盗、防记者”的响水经验使不得,把“躲热点”当成应对舆情的套路也行不通,政府职能部门应当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态度面对媒体和公众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封堵信息只会产生舆情的次生灾害。
时至今日,这样的共识应该早已深入人心,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,可惜的是,无锡在这方面的理念似乎远不及其在经济上来得先进。